社群广场:如何深度理解“社群就是产品定位”?

2022-02-14

  01

  

  大家好,今天重点来聊一聊,社群的核心概念。

  

  首先我是一直觉得,社群本身就是一个产品的定位。我们做任何一家企业,核心就是要找到企业的定位。

  

  昨天在部门的反思里,大家都提到了一个问题:我做的这个产品,为我的客户提供了什么价值?解决了客户的什么问题?因为解决这个问题,给我又带来了什么价值?

  

  昨天财务说员工在报销时,贴的鱼鳞票不标准,然后反思是没有给员工培训和讲解。

  

  其实公司的员工就是一个社群,这个社群如果不去做定位和运营,也是没有办法激活的。

  

  如果财务将贴票的标准流程,做成一个轻松有趣的漫画,让员工都有兴趣去看。所以这不是员工不去做的问题,而是没有兴趣去学习标准的贴票流程。

  

  我们常说,有趣比有用更重要。

  

  所以面对这种社群,你要提供你的核心价值。就是在财务方面,给员工提供什么价值,给股东提供什么价值,给合作伙伴提供什么价值。

  

  这是不同的受众,不同的受众就意味着不同的定位,它也是不同的社会群体。

  

  社群,我们叫社会群体,社群的核心,其实还是要回到本身的定位上面。

  

  02

  

  最近跟两个企业家在聊天的时候,他们提到了一些问题,我觉得这两个问题比较有意义,拿出来给大家分享下。

  

  第一个问题:我已经成功的找到了我的精准用户,我的精准用户就是这些用户,这些用户还都拉到了我的私域或者群里面。我都有这些用户了,也知道这些用户的画像,他们都是干什么的,比如说这些用户都是做火锅门店的老板。

  

  他已经成功的找到了他的目标用户,也有产品,然后只要慢慢的把产品推给这些用户,就OK了,这个生意好像就成立了。

  

  这个逻辑里好像也找不到漏洞,我的用户是精准的,我背后也有产品。

  

  但是有一个关键,就是我的产品和我能提供的服务,跟用户真实存在的问题,是否匹配?这其实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。

  

  我们现在做供应链,核心解决的是门店,因为它没有供应链的能力。它为什么没有供应链,因为效率达不到。如果你是一家门店,直接去对接上游的厂家,它中间的效率是不可能达到的。

  

  比如说,我们在之前在办公楼里常见的无人货架,今天却很少看见了,为什么呢?

  

  无人货架有购物场景,用户也会购买,但它的核心问题是,如何解决后端的效率问题。

  

  它的问题不是用户在当时有需求,用户可能不用下楼,就能买到。它的核心问题点是,背后的这些产品的选品,跟产品供应到这儿之间的,整个供应链的效率问题。

  

  每一家办公楼里放一个无人货架,后端的整个的供应链效率,能不能达得到?所以这是一个效率问题。

  

  再比如我们做金糖豆业务,给所有的门店去配送,它的核心不是一个配送问题,它是一个网点问题。它有一个网点的密度考虑,只有密度达到了,你的边际成本降到最低,这个时候才能更有效的去做这件事。

  

  所以企业的问题,可能并不是当前你看到的这个问题,表面上看似成立的一个东西,但你没找到那个关键点。

  

  比如说:如果我说现在我的产品很好,然后目标用户也精准。我现在做的产品,能让现在这个目标群体,能够赚钱。你就得想,你怎么能帮助门店去赚钱?

  

  前一段时间和一家国内知名餐饮企业的老板通过一次话,在聊的时候,他说他们现在有1万个自有的品类,品类是非常有优势的。

  

  当时我在看BP的时候,还觉得有点奇怪,既然他要做中央的厨房仓配,解决去厨师的问题,为什么还要先来自己做一个连锁?

  

  他自己做连锁,因为要通过连锁的方式,解决两个问题。

  

  第一:找社会证据,证明这件事情是可行的。

  

  第二:他要真的能够靠这种中央厨房,和后端选品的自有品类的供应链,来解决去厨师的问题。然后才能说,帮其他的店来赚钱。

  

  通常我们寻找问题的路径,和真正碰到真实存在的问题,是很难匹配的。找到真正的问题是很难的。你找到的那个问题,未必是真的问题。

  

  就是说你看似成立的模式,实际上核心有一个缺口,这个缺口补不齐,这个生意是做不成的。

  

  03

  

  另外一个例子,也是非常有意思。

  

  前几天和一个深圳朋友聊天,他是做祛痘面膜的,在淘宝,京东这些平台上面去卖祛痘面膜,之前一直做的还不错。

  

  半夜我们发信息聊天,他说现在想做社群方面的东西,想在方向上去寻找一些突破,想突破原来的在淘宝,京东的那些平台上面的销售。

  

  人是要有感性需求的,在未来人的需求是80%是回到感性上,先感性再理性,要用感性来激发理性。现在我们看到,中产阶级越来越多,中产阶级在选东西的时候,未必一定选最便宜的。

  

  拿咖啡举例,为什么非要去喝一杯luckin coffee,它比较符合白领的一个小小的逼格,价位又不会像星巴克那么高,口感又比肯德基的要好。所以luckin coffee找到了这些中间层次的,这样的一个匹配。

  

  这其实是有一种感性的东西在里面,但是有这种感性的东西,这个事情也不一定能做成。

  

  在聊到感性这一块,朋友突然问了我一句:我一直觉得生意是解决问题的,所以我们淘宝上这个产品因为解决了祛痘的问题,就已经卖得很好了,既然卖得很好了,为什么还要再寻求一个突破呢?

  

  这肯定是有原因的。没有原因,继续在京东淘宝上卖就可以了,就不用突破了。一定是现在在第三方平台上的流量,还是有瓶颈,或者存在一些问题的。

  

  在京东淘宝上,用户在里面是按品类找产品的,这里是存在品类的竞争。所以你如果有一个产品,能在品类上排到第一或第二,你就有了品类优势,那你在京东淘宝里就能卖的很好。

  

  如果说现在的优势,已经不单单是一个品类优势了,再往下走,可能你要占据特征优势。

  

  特征优势是什么?比如说做京东,送货就是快,这就是特征优势。我的货非常便宜,你去拼多多。这个就是特征优势。

  

  产品它具备什么样的特征,如果是品类优势,你就去上淘宝,我觉得一定能做好。但是比较累,因为你要一直争夺排名靠前。

  

  所以如果只是站在解决问题的角度上,其实你去做品类,这个生意就已经可以做了,你发现解决问题就能做生意,只是这个生意要做到什么程度而已。

  

  如果你占据特征,那就找到你的产品特征,是便宜,还是配送快,还是说保证正品,京东上保证正品,可能在上面就会好。

  

  占据特征再往下探索,就是垂直,再往垂直聚焦上走的时候,其实这个时候就已经开始说我要探索社群,这就到了另外的一个层级。

  

  当你去开始思考这件事的时候,一定已经经历过了前面的问题,然后才开始说,我是不是应该再往深的层次,让用户成为我的用户。

  

  做京东淘宝,它不是社群吗?它也是社群,只不过不是你的社群。

  

  在淘宝上一样有积分,在淘宝上一样有等级,淘宝上一样天天搞活动。你是淘宝的社群的一员,现在只不过是想把这个用户,从淘宝社群的一员变成你自己社群的一员,这其实是层层深化的问题。

  

  你发现了问题,然后在这个问题下面,去层层的深化,深化到你要做社群的这个过程。

  

  所以大家可以看到,其实找到关键问题,之后就是一种层层深入。

  

  这两个问题,其实说明了社群很重要的核心问题:

  

  解决问题,然后才能深入。

  

  所以很多企业做社群,再往下搞不起来。虽然他已经有了群体,但这个群体再往下其实是有两个方向。

  

  一个方向是我已经解决问题了,我要去怎么深入的在这里面去细分;一个是我先找到了我要服务的人,然后我才能继续往下做。如果你找不到这个人的问题,这个群过上一段时间就死掉了。

  

  社群广场   社群成员裂变-活码裂变+海报裂变+朋友圈裂变